2004年第2期 [总第93期] 2004年4月15日 出版 by 陈珍棣 古老的姑苏向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,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纪念,也有许多作了重要贡献的人物常引起人们的怀念和称颂。去年11月8日,是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120周年纪念日,追溯其历史,苏州人不会忘记其前身博习医院与它的奠基人柏乐文。 出身贫寒 向往中国 柏乐文(William Hector Park)1858年10月27日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加图萨县一个农庄的木屋里。在11个兄弟姐妹中,柏乐文是长子。由于家境贫穷,父亲在南北战争中失去了左手,年幼的柏乐文8岁时就下地帮助父母种玉米、播麦子、除草,11岁时就学会耕地,做各种农活。 当时,美国南方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基督教教会组织——监理会,1847年就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,传教士带回了关于中国的传说。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深深地吸引了孩提时代的柏乐文。直到晚年,柏乐文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许多细节:“当我第一次自问将来长大了要干什么时,‘去中国做一名传教士’这个答案就冒出我的脑海。有一段时间,我藏在心里没有说出。大约9岁时的一天,我把它告诉了弟弟吉姆,那时,我们正在苜蓿地里锄玉米。” 对中国的向往激励柏乐文发愤学习,他意识到,去中国之前必须接受高等教育。柏乐文的求知渴望感动了艾默里大学的马修教授。1877年,在马修教授的资助下,柏乐文穿着由母亲纺纱、姨妈织布制成的土布服,带着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麦子磨成的面粉进入艾默里大学。由于穷,柏乐文常常吃不饱,甚至有一个月,只能以自己在园子里种的番茄充饥。大学生活虽然穷困,但柏乐文去中国的目标明确而又坚定。1879年的秋天,在大学高年级学习的柏乐文决定同时学习医学。柏乐文的计划正符合监理会的需要,因为监理会正着手在苏州开展医务工作。柏乐文被确定为派往中国的人选,被安排进修医学,一切费用由教会负责,等他毕业后再前往中国。 柏乐文先后在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特(Vanderbilt)大学的医学系和纽约的Bellevue医科大学学习。柏乐文学习十分勤奋刻苦,“有时时间如此紧迫,以致我们必须在往学校去的路灯下复习笔记。先是在一盏路灯下大声朗读,然后一边走一边重复一遍刚才朗读的内容,直至走到第二盏路灯,如此往复。”1882年,柏乐文提前通过了考试。 1882年5 月20日,柏乐文与兰华德 W. R. Lambuth 一行“坐船从纽约出发,在爱丁堡和伦敦做了些研究工作后,便取道苏伊士运河来到中国。在上海登陆的时间是12月2号,到达苏州则是1882年12月17号了”。 艰难困苦磨练出来的柏乐文具有明确的目标,坚强的品格,善良的心地。他所以能义无反顾地选择到中国做传教士,无所畏惧地经受海上六个月的漂泊之苦远渡重洋,到中国后能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,这些也许都能从他贫寒的出身中找到答案。 选址天赐庄 创办博习医院 柏乐文与兰华德到达苏州后,即着手筹措资金创办医院。 在此之前的1877年,兰华德就已在天赐庄租赁民房试办诊病所名为“中西医院”。此次偕柏乐文来苏,准备大干一番。他们获得教会及苏州士绅的捐款1万美元,即以一千美元在天赐庄购地7亩。 当时的天赐庄,还是一个坟场,蚊蝇乱飞,柏乐文住房窗外就停放着尚未掩埋的棺材。1883年4月8日,医院破土动工,半年后告竣。医院共盖有中式平屋8幢,其中1幢为门诊室,3幢为内、外科病房,1幢为手术室其它则作宿舍、洗衣房及厨房。当时设病床30张。医院英文名为“Soochow Hospital”,中文名为“苏州博习医院”为的是纪念早在1877年捐款给监理会兴办苏州事业的Buffington先生。1883年11月8日医院正式开张,开办第一年门诊量即达7600人次住院125人次。…
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